辯駁有力是議論文寫作中常常會用到的一種技法。它的特點是用具有說服力的論述,分析、駁倒被認為是不正確的觀點,并樹立起正確的觀點。運用這種技法,需要把握住的關鍵有兩點:一是分辯識別要予以批駁的觀點的荒謬之處,找出它不正確(或不全面)的所在;二是針對荒謬、不正確之處給予有力的批駁。分辯、識別謬誤,找出批駁的“靶心”,是寫作的準備階段(即了解“論敵”觀點,并進行分析的階段),要抓住“論敵”觀點中那些一經“擊破”就“潰不成軍”的主要觀點,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駁”倒對方,達到目的。
要力求抓得住,一經批駁就能擊中要害,否則只在不重要的地方“駁”,最多也只能“傷其皮肉”而不能“毀其筋骨”,仍然達不到駁倒對方的目的。找準了“靶心”之后,可以進入寫作,即可以展開有力的批駁了。批駁中要注意的是:一,觀點要鮮明;二,批駁要有理、有充分的論據;三,語言要有力,顯示出一定的威勢。
如果文章對謬誤觀點辨識準確,觀點鮮明,批駁有力有理又有據,確實駁倒了謬誤的觀點,又樹立起了正確的觀點,那么,就可以認為文章對“辯駁有力”技法運用得不錯,有了效果。辯駁有力常常用在駁論性的文章中,是寫作駁論性議論文的重要技法之一。但是立論,駁論又是辯證統一的,常常相互補充,因而以立論為主的議論文也可以運用辯駁有力這一技法,“破中有立”,協助立論性文章較好地完成立論的過程。呂瑛同學的《駁“機遇出人才”》,就是一篇較好的運用了辯駁有力技法的議論文。
它以鮮明的觀點,大量有說服力的論據,批駁了“機遇出人才”的觀點,表達了機遇靠人去創造,去捕捉,“希望獲得成功和成才的人,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實力的積累和創造上”的觀點。讓我們具體看看這篇文章。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說:“有人認為成才靠‘機遇’能夠碰到一個好機會,就能成才。我看不盡然。”一句“我看不盡然”,鮮明地表明了態度,樹起了要予以批駁的“靶心”而且語氣斷然,說得肯定,說得自信,很有氣勢。然后進入論證,首先以簡明的語言敘寫了“牛痘”和“青霉素”發明者成才的故事,既說明成才與機遇有關,但更為后文點出的“捕捉機遇是有必要條件的”這一論點服務。
論述以事實為論據,讓人不能不信服。而后,作者又借拿破侖之口,明確了自己文章的中心論點、機遇是人創造的。緊接著,便集中筆力,舉例和設例相結合,運用對比論證和類比論證,圍繞中心論點進行了反復的論證。既駁了“機遇出人才”,又樹立起了自己的觀點,而且“破”得有力,“立”得有理,最后以“釣桿與釣魚”為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捕捉機遇是有必要條件的”這一論題。
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中心論點自然而然也就樹立起來了。
((駁“機遇出人才”》以駁論為主,有破又有立,論證中還調動了多種方法,通過大量有說服力的例證說明論證自己的觀點,有的是舉事實為論據,有的引名人名言為論據,有的打比方設置例于為論據,而且語言簡潔,運用排比句增加文章氣勢,造成了“辯駁”有力的一種綜合性的氣勢,也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這又啟示我們,運用滸駁有力技法時,不僅要會分辨識別某些觀點的謬誤,而且在“駁”的過程中,要盡力調動可以增添文章說服力的各種手段,促成辯駁“有力”的效果。運用辯駁有力技法時,要注意的是產有力,,首先是由于“有理”。如果對準備予以批駁的觀點了解不深,研究不全面,沒有抓住要害,沒有找準“靶心”,更沒有充分的理論和材料上的準備,就匆忙地去“批”、去“駁”,那是一定不會產生頂期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