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媽媽在給我講故事的時候,總是說:彎彎的月兒像小船。所以在我的心里,一直以為,月亮就是彎彎的,像一個黃燦燦的香蕉,又像一把亮閃閃的鐮刀,掛在天邊。上學了,老師告訴我們:十五的月亮圓又圓,就像一只銀色的玉盤,向大地揮灑著皎潔的光芒。
這時,我就糊涂了,月亮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回到家,我急忙問媽媽:“媽媽,天上到底有幾個月亮啊?為什么你說的月亮和老師說的月亮不一樣?”媽媽笑著說:“你記得我教你唱過的一首歌嗎?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里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也就是,月亮有時候是圓圓的,有時候是月牙形的。”我還是打破沙鍋問到底:“那月相變化是什么啊?”媽媽說:“你不是愛閱讀嗎?自己去科普書籍里找答案。
”我打開《十萬個為什么》,從書本中我知道了:月亮只有一個,由于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于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也就是我們有時看到的月牙,有時看到的圓月。原來大自然的奧秘有這么神奇,看來我還要好好努力,多學知識,將來成為一個“百科全書”型的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