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無聊中,我無意間翻起了《彼得·潘》。這本書,應(yīng)該是在我三年級時就看過了,也許再次翻起,相隔五年,這本書,在我們這些十三歲的初中生眼中,顯得幼稚,但在我眼中,又不乏一種久違的天真感。
溫迪平日十分喜愛和弟弟約翰、邁克爾玩海盜游戲,也喜歡跟他們講故事。但她對于要長大嫁人感到迷茫與不習慣——她不想長大。有一天夜晚,孩子們的窗前飛來了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男孩:彼得·潘,他說要教溫迪和她的弟弟們飛翔,并帶他們?nèi)ヒ粋€美麗的海島——永無島。這里有茂密的叢林、高大的樹木,還有野蠻的印第安人,以及橫行附近海面的壞蛋海盜。在這里,他們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冒險,也收獲了無數(shù)的快樂。但最后,溫迪還是選擇了回家,回家長大。“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除了一個人,”本書的第一句話。這個人,彼得·潘,一個快樂的孩子,一個天真、沒心沒肺的孩子,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是啊,所有人都要長大,不長大是一件不現(xiàn)實的事,這句話也給本書奠定了主題:童年的純真與成年人的責任之間的沖突。
我們這些已步入初中的學生們,已經(jīng)離開了童年,步入青春,彼得·潘,也許已經(jīng)不在為我們所動,這本書,也是無所益處,但這本書里的童真感,讓我真真切切的回味——童年已不屬于我們,但我們有權(quán)回憶童年。人都有不想長大的時候,大人的世界太復(fù)雜,讓我們不知所措。金錢、利益、地位、名聲,甚至是情感的糾紛,都陷得太深太深;童年帶給的美好,與大人們水深火熱的社會成了明顯的對比——孩子的世界是最純潔,最天真的。童年與青春之間有一條深深的鴻溝,我們以無法越回,長大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實。不知道是不是懷念,我突然想起了樓下長長的滑梯,每每路過那,還是那三百六十度的軌道,風雨滄桑的摩擦痕跡,也有我曾經(jīng)留下的吧!
還記得第一次滑滑梯時,是在一個公園里。三歲的我,望著比身高高個好幾倍的大大的滑梯,既是好奇,又有些害怕。站在高高的滑梯上,我看著下面父母,又看看后面催促的小朋友們,慢慢地坐在了滑梯上,但并沒有要滑下去的意思——會不會滑出去摔倒?正在我的心緒亂成一團麻時,后面不知是哪個禍事的家伙,把我輕輕一推,“啊!”看著急速下滑的身體,我不禁喊了起來。還沒等我的眼淚落下,我的小腳已經(jīng)順利地著陸到了地面,“嗚——”也許是害怕,也許是興奮,夾雜著兩種情緒的眼淚止不住的滑過臉龐,父母看著我,不禁笑了,我也笑了,“噔噔噔”爬上樓梯,排著隊,再次玩了一遍滑梯,淚水在風中,逐漸被吹散,歡樂的笑,取代了愁眉……童真的淚,童真的笑,是世界上,最可愛最寶貴的留念呀!
現(xiàn)在的我們,面對復(fù)雜的世界,變得憂郁、多愁善感、狡黠,但有時,也要飛回心中的那個永無島,去回憶童年,看一棵樹,聞一朵花,讀一本書,玩一個游戲,像彼得·潘一樣感受童年的芳香,放下羈絆,自由的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