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針引線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原指在男女之間進行的撮合;現(xiàn)常用來比喻從中聯(lián)系、牽合、拉攏;使雙方接通關(guān)系。
出處明 周楫《西湖二集 吹鳳簫女誘東墻》:“萬乞吳二娘怎生做個方便,到黃府親見小姐詢其下落,做個穿針引線之人。”
例子從前是販賣云土和軍火的大商人,現(xiàn)在給老頭子和外國人穿針引線……。(梁信《從奴隸到將軍》上集第二章)
基礎(chǔ)信息
拼音chuān zhēn yǐn xiàn
注音ㄔㄨㄢ ㄓㄣ 一ㄣˇ ㄒ一ㄢˋ
繁體穿針引綫
正音“穿”,不能讀作“cuān”。
感情穿針引線是中性詞。
用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指起中間聯(lián)系作用。
辨形“穿”,不能寫作“窮”。
歇后語月下老兒繡鴛鴦;繡花姑娘的手藝
謎語錢;縫紉職業(yè)
近義詞牽線搭橋
反義詞挑撥離間
英語try to make a match
日語仲(なか)を取(と)り持(も)つ,仲介(ちゅうかい)をする
德語den Faden in die Nadel einfǎdeln(jn mit jm verkuppeln)
法語enfiler une aiguille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武不善作(意思解釋)
- 有兩下子(意思解釋)
- 僧多粥少(意思解釋)
- 鍥而不舍(意思解釋)
- 滿腹經(jīng)綸(意思解釋)
- 門當戶對(意思解釋)
- 遁世離俗(意思解釋)
- 奇才異能(意思解釋)
- 喔咿儒睨(意思解釋)
- 聊以自慰(意思解釋)
- 己溺己饑(意思解釋)
- 吳下阿蒙(意思解釋)
- 女扮男裝(意思解釋)
- 休戚是同(意思解釋)
- 文治武功(意思解釋)
- 春光明媚(意思解釋)
- 之子于歸(意思解釋)
- 受益匪淺(意思解釋)
- 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意思解釋)
- 剛愎自用(意思解釋)
- 黃鐘毀棄(意思解釋)
- 雅俗共賞(意思解釋)
- 霜露之悲(意思解釋)
- 字斟句酌(意思解釋)
- 諸如此類(意思解釋)
- 避俗趨新(意思解釋)
- 悲不自勝(意思解釋)
- 主人翁(意思解釋)
※ 穿針引線的意思解釋、穿針引線是什么意思由飛鳥成語網(wǎng)- 成語大全-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成語造句-成語出處提供。
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 解釋 |
---|---|
武不善作 | 意思是既動武就不能講斯文。 |
多謀善慮 | 謀:謀劃,策劃;慮:思考。富于智謀,又善于思考。 |
頓挫抑揚 | 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zhuǎn)折,和諧而有節(jié)奏。 |
牝雞司晨 | 牝雞:母雞;司:掌管。比喻女人掌權(quán)當政。 |
溢于言表 | 超出言語以外。指某種思想感情雖未說明卻能使人體會出來。 |
自食其果 | 自己吃自己種下的惡果。形容自己做壞事;自己受害。 |
吃不了兜著走 | 比喻不能承受或擔當。 |
燕雀安知鴻鵠志 | 鴻鵠:天鵝。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 |
作壁上觀 | 壁:壁壘;營寨周圍的高墻。在壁壘上觀看別人交戰(zhàn)。比喻從旁觀望;置身事外。 |
珠玉之論 | 形容精辟的言論,卓越的見解。 |
羊質(zhì)虎皮 | 質(zhì):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fā)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
地大物博 | 地域遼闊;物產(chǎn)豐富。 |
迭床架屋 | 床上擱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復、累贅。 |
男大當婚 | 指男子成年后要娶親成家。 |
牽腸掛肚 | 牽扯感情的事情在心頭纏繞。形容非常掛念;不放心。 |
北斗之尊 | 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貴。 |
半新不舊 | 半:二分之一。指不新不舊。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鴛鴦:鳥名,比喻夫妻。喬太守審理案件時將錯就錯,亂點鴛鴦,將三對夫妻相互錯配。比喻胡亂指揮。 |
朝升暮合 | 零碎賣米。形容生活困難。 |
去住兩難 | 去也不好,留也不好,左右為難。 |
記憶猶新 | 猶:還;仍然。對過去的往事仍然刻記得清清楚楚;好像剛剛發(fā)生一樣。形容印象極其深刻。 |
豈有此理 | 豈:哪里。哪里有這樣的道理。指極為荒謬;決無道理。 |
可乘之機 | 乘:憑借;利用;機:機會。可以利用的機會。 |
摧枯拉朽 | 摧:破壞;枯:枯草;拉:折斷;朽:朽爛的木頭。比喻腐朽勢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毀。原作“摧枯折腐”。 |
蓬頭垢面 | 蓬:蓬草;散亂 ;垢:污穢;臟。形容頭發(fā)散亂臉上很臟。 |
泥塑木雕 | 用泥土塑造、木頭雕刻的偶像。比喻人的動作及神情呆板。 |
力不能支 | 力量不能支撐。表示事到危難時候;想要挽救、解決;但力量不夠。 |
炎黃子孫 | 炎黃:炎帝神農(nóng)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黃帝的后代。指中華民族的后代。亦作“黃炎子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