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利盜名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要:通“邀”。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螕寠Z盜取名利。
出處金·王若虛《論語辨惑》:“蓋其心術(shù)不謹(jǐn),趨向一差,則要利盜名,文奸濟(jì)惡,皆學(xué)之力也。”
基礎(chǔ)信息
拼音yāo lì dào míng
注音一ㄠ ㄌ一ˋ ㄉㄠˋ ㄇ一ㄥˊ
繁體要利盜名
感情要利盜名是貶義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處事。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舉棋若定(意思解釋)
- 早出晚歸(意思解釋)
- 道骨仙風(fēng)(意思解釋)
- 迷而不反(意思解釋)
- 見風(fēng)是雨(意思解釋)
- 亦復(fù)如是(意思解釋)
-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意思解釋)
- 門當(dāng)戶對(意思解釋)
- 富貴驕人(意思解釋)
- 主憂臣勞(意思解釋)
- 饑腸轆轆(意思解釋)
- 謙受益,滿招損(意思解釋)
- 躡手躡腳(意思解釋)
- 萬無一失(意思解釋)
- 語不驚人(意思解釋)
- 一寸光陰一寸金(意思解釋)
- 酒后茶余(意思解釋)
- 目眩心花(意思解釋)
- 海水不可斗量(意思解釋)
- 吳下阿蒙(意思解釋)
- 峨峨洋洋(意思解釋)
- 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意思解釋)
- 分門別類(意思解釋)
- 龍馭上賓(意思解釋)
- 刻不容緩(意思解釋)
- 古里古怪(意思解釋)
- 狼吞虎咽(意思解釋)
- 地丑德齊(意思解釋)
※ 要利盜名的意思解釋、要利盜名是什么意思由飛鳥成語網(wǎng)- 成語大全-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成語造句-成語出處提供。
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德重恩弘 | 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廣大。形容普施恩德。 |
全科人兒 | 指父母、配偶、子女都健在的人。 |
經(jīng)邦論道 | 指治理國家,談?wù)撝螄馈1扔魑痪痈邔?/td> |
荒淫無恥 | 荒淫:貪酒好色。生活糜爛;不知羞恥。 |
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 比喻重大事件發(fā)生前的緊張情勢。 |
窮家富路 | 指居家應(yīng)節(jié)儉,出門則要多帶盤纏,免遭困窘。 |
心里有鬼 | 指心里暗藏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計劃。 |
投石問路 | 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yīng),借以探測情況。后用以比喻進(jìn)行試探。 |
流離轉(zhuǎn)徙 | 輾轉(zhuǎn)遷移,無處安身。 |
飲水思源 | 喝水時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 |
溢于言表 | 超出言語以外。指某種思想感情雖未說明卻能使人體會出來。 |
化鴟為鳳 | 比喻能以德化民,變惡為善。鴟,貓頭鷹,古人以為兇鳥。語本《后漢書·循吏傳·仇覽》:“時考城令河內(nèi)王渙,政尚嚴(yán)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少鷹鹯之志邪?’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 |
酒能亂性 | 喝多酒能夠使人不能自控,就會淫亂。 |
敢不承命 | 敢:反語,“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見呢? |
半夜三更 | 三更:舊時一夜分為五更;半夜子時為三更;即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 |
室邇?nèi)诉b | 見“室邇?nèi)诉h(yuǎn)”。 |
意興索然 | 索然:全無,空盡。興致全無。形容一點興致也沒有。亦作“興致索然”。 |
口墜天花 | 據(jù)《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序品》載,佛祖說法,感動天神,“六欲諸天及天子眾,以天福力雨種種華:優(yōu)缽羅華,波頭摩華……于虛空中繽紛亂墜”,“天華亂墜滿虛空,眾香普熏于大會”。后遂以“口墜天花”喻指以夸誕之詞動人聽聞或以甘言騙人。華,同“花”。 |
讀書種子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 |
汗馬功勞 | 汗馬:戰(zhàn)馬奔馳出汗。指將士立下戰(zhàn)功。后指對事業(yè)的辛勤貢獻(xiàn)。 |
草滿囹圄 | 監(jiān)獄里長滿了草。比喻政治清明,犯罪的人極少。 |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九州:指全中國。月亮普照全中國,而人間苦樂不同,少數(shù)人過著吃喝玩樂奢侈豪華的生活,好多人卻過著饑寒交迫的苦日子。 |
金玉滿堂 | 金、玉:黃金和美玉。指黃金寶石滿堂都是。形容財富之多。后也用于比喻富有才學(xué)。 |
勢在必行 | 行:做。從事情發(fā)展的趨勢看,必須采取行動。 |
今夕何夕 | 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贊嘆語。謂此是良辰。 |
欲速則不達(dá) | 速:快;達(dá):達(dá)到。指過于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dá)到目的。 |
抗塵走俗 | 形容為了名利,到處奔走鉆營。 |
角巾東路 |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dāng)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意謂辭官退隱,登東歸之路。后用以為歸隱的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