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據(jù)詞中意,此詞應(yīng)作于蘇妾即將離他而去,而詞人尚在淮地出差之時。
“萬里”三句。言詞人身處廣袤的江淮平原,山山水水盡收眼底。在愁悶中凝視西方,茫茫暮色中夕陽正一點點地收斂起余暉。“天低”三句。“斷江”、“淮甸”,即指詞人身處的江淮平原。因淮水出海口被黃河故道所奪,故淮河也稱“斷江”。“甸”,即淀。系淮河各處淤積成的湖泊,所以也叫“淮甸”。“天低”句,系孟浩然“野曠天低樹”詩句的脫胎換骨。此言詞人身在曠野,只見天邊的樹顯得異常低矮,潮汐在淮河的原入海處分道,大路在一個接一個的湖泊之間迂回延伸。“吟鞭”兩句。言詞人的馬鞭遙指著遠處一個孤零零的路邊客店,說是將去那里借宿一宵,并且可在那里迎著習習涼風喝上幾杯“玉露酒”。“恨自古”兩句,承上作結(jié)。言從古至今有多少個才子佳人,如果面對著曠野、夕照、孤店、獨酌等的環(huán)境,一定會產(chǎn)生出許多寂寞凄涼的感觸。這正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所祖之處。“才子”,也是夢窗自況。
“吳王”三句。“吳王故苑”,指蘇州吳地,此系夢窗多年寄居的“第二故鄉(xiāng)”。“蓬轉(zhuǎn)”,以蓬草乘風飄轉(zhuǎn)無定,喻詞人常年在外奔波,居無定所的生活。此言詞人離開蘇州后,不知道留在那兒的朋友們有沒有再聚會過。而自己卻羈留外地,遷居無常,命運多舛。“揮毫”三句,憶舊也。詞人緊接自己奔波在外的感嘆,想起從前在蘇州時與朋友集會歡宴秉燭揮毫,徹夜傳杯暢飲的快樂日子,如今就像做夢似的消失殆盡,連所愛的女子也杳無音信。詞人蘇妾離他而去,在這首詞中,略吐端倪。“區(qū)區(qū)”兩句。言自己雖歸程未定,路途遙遠,但這種區(qū)區(qū)小事難以阻隔得斷他的思念,所以他用片紙表達自己的心曲,并且反復(fù)叮囑帶信的人一定要把信送到目的地。“寄相思”兩句。又用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意。而從“芙蓉舊院”一句也可看出,詞人思念的是在蘇州西園故居“芙蓉舊院”中住著的蘇妾。此言詞人身居客中,追憶在蘇州家中曾與蘇妾挑燈夜話的情景。
吳文英簡介
宋代·吳文英的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shù)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325篇)〕猜你喜歡
-
人間萬事,毫發(fā)常重泰山輕。
出自 宋代 辛棄疾: 《水調(diào)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出自 宋代 辛棄疾: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
出自 宋代 歐陽修: 《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出自 宋代 秦觀: 《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
多情卻被無情惱,今夜還如昨夜長。
出自 金朝 元好問: 《鷓鴣天·候館燈昏雨送涼》
- 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
出自 宋代 司馬光: 《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
-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