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為了教育我們要養成守時的好習慣,曾經講了魯迅童年時刻“早”的故事。那一刻,魯迅先生給我的生活留下了——誠信、守時、刻苦。上了初中,我又學習了先生的幾篇文章,了解魯迅的人生經歷,以及“棄醫從文”的愛國情懷。不覺中,有一種敬仰在心中慢慢生成。《故鄉》中的“我”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在外漂泊的日子,增添了對家的思念。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國農村,同樣也受到了影響,貧困、冷漠、自私、封建、勢利……在樸實的土地上,開始滋生、蔓延、侵蝕。兒時的好伙伴,“我”心中的小英雄——閏土哥,在各種重壓之下,成了一個僵硬的“木偶人”,那一句“老爺”,震碎了“我”所有的期待。兒時的那段美好時光,再也喚不醒彼此之間的友誼,歲月沒有讓情誼越存越濃,而是沖刷了一道很深的壕溝,阻隔一對好伙伴。昔日的“豆腐西施”,早已風光不在。
以前的那份慈愛,似乎成了風中的柳絮,再也難找痕跡了。瘦瘦的軀體里,只留下了自私、刻薄、勢利、趨炎附勢……又有一個善良的人性被侵蝕了。此時的故鄉,再也留不住一位游子的腳步,匆匆收拾完行李后,便踏上了歸途。失望與無奈沖擊著我的思緒,美麗的故鄉只能留在記憶中了。對于將來的新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一幅畫面?“我”無從知曉,“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我”對新生活充滿向往,又對它能否實現深感疑惑,真實地反映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焦慮。理想的虛無,并沒有消弱我的斗志,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有勇于探索,才有實現的可能。
因此,在文末,作者意味深長地給后人留下了一些告誡:“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面對未來的日子和神奇的自然,我們無法預知先覺,這就需要我們具有一種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達爾文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生物學家,9歲時對他父親說:我想世界上肯定還有許多未被人們發現的奧秘,我將來要周游世界,進行實地考察。為此他一直在積極準備,在希魯茲伯里學校,校長斥責他是個想入非非的“不務正業”的學生。1831年12月27日達爾文終于搭上海軍勘察船“貝格爾號”作歷時五年的環球旅行,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不僅說明了物種是可變的,對生物適應性也作了正確解說,從而摧毀了神造論,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
就是因為達爾文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理論學說。對于未來和自然的憧憬,是人類發展永不停息的動力。即將畢業的我們,更應將先生的告誡作為一種激勵,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探究和實踐的能力,以應對各種各樣不期而至的挑戰和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