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我們大家都看過高爾基所寫的《童年》這本書吧。
今日,我與爸爸坐在床前一起欣賞這本書。我們都有一個習慣:在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時,都想了解一下作者。大家都知道《童年》是高爾基所寫的。馬克姆·高爾基出生在俄國尼日尼·諾夫哥羅德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人間”,飽受了人生的辛酸。他來自底層,自學成才,登上了文學圣壇;他一生寫下了許多短篇小說,長篇小說,隨后還寫出自傳體三部曲。了解了作者之后,大家也要了解這本書吧。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內容包括了高爾基幼年時期從三歲至十歲這一段時間的生活片段。阿廖沙·彼什科夫三歲喪父后,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什林是一個小染坊主,已瀕臨破產。他性情暴躁,貪婪,自私;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圣徒一般的寬大胸懷;樂觀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獻身于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人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并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我和爸爸繼續翻著、看著、讀著、講著。當我們讀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以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睂?,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度過自己的童年。但是阿廖沙并沒有被這種種的黑暗的丑事和腐蝕人的靈魂的惡勢力所壓倒、所毀滅,他反而變成了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
書看到一半時,爸爸突然問我一個問題:“在這本自傳體中誰對阿廖沙的影響最大?”我聽后,笑了笑回想起前幾天第三單元檢測出現過這個題目,我便毫無疑問的說“是外祖母,外祖母是第一個,也是最多的把蜜送到阿廖沙的蜂窩里去的人。
外祖母是一個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養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爸爸聽后,滿意的點了點頭。漸漸地,一本書看完了,我很開心。我從來都沒有跟爸爸一起看書過。但是,我也從這本書了解了高爾基童年時期所度過的生活。如是換上我們,也不知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