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內我已經品讀了四本龍應臺的作品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龍應臺犀利的筆鋒,還有她那情意綿綿的文字。我認為,龍應臺的,是犀利與關愛并存的。看似尖銳的文字后面,蘊藏著對自然、人文、社會的關愛。
《野火集》最能體現這一點。龍應臺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你為什么沒有勇氣的那個丟汽水瓶的少年郎大聲說:‘你敢丟我就把你也丟進去?’”從表面上看,這段文字十分犀利,可是這背后就藏著龍應臺的大自然的熱愛。我讀這本書的感覺就是:她在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著對人文、自然、社會的愛。她完全可以和臺灣千萬同胞,看著八十年代的臺北烏煙瘴氣。但她沒有,她看見小攤販把別人的騎樓搞得雞犬不寧,她會報警,不管最終結果怎樣;見到老翁倒在地上,只有她一人出手相救……可以說,龍應臺是那個時代的道德警察,她的心充滿了對社會的責任感。
《親愛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來》則更多體現了身為母親的龍應臺對孩子的愛。書中的36篇電子郵件,內容橫跨新派與舊派、流行文化和人文關懷,還有母子之間的價值觀。龍應臺和他的孩子平等的交流,闡述著自己的觀點。他們母子之間超出了輩分的關系,很純粹的交流著。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龍應臺用筆記錄了兩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這本書,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更是龍應臺身為母親,對生命本質和起點的素面相對。
這兩本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龍應臺的教育方式。這與中國大多數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差異。我們的大多數家庭的教育觀念兩極分化:一是孩子必須聽大人的話,不聽就批評;二是過于溺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這兩種方法都不是最好。龍應臺的教育方法是,孩子可以和家長向朋友一樣,可以大人的觀點進行評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絕不是和大人頂嘴。這種較開放的教育方式會更好。可以讓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更有主見。龍應臺的教育方式是一種創新。
《目送》是我最難讀懂的一本書,龍應臺寫得很有深度。我覺得這本書更多是表達對親人的愛意。龍應臺這只犀利的筆也有最難以言盡的時候。她在《目送》中寫了自己家族的點滴,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對朋友的掛念,兄弟們的團結,寫了人生的脆弱,失落和放手……作者龍應臺用他的文字告訴我,我們的父母都會有老去的一天,當他們再也無力為你撐起大傘為你遮風擋雨時,以后的路,只能一個人走,之后的荊棘和泥濘只能自己走過。我明白了,所謂孩子與父母一場,就是意味著,兩人的緣分就是不斷地在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都要靠自己奮斗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父母終會有老去的一天……
龍應臺這四本書,分別帶給我一種不同的感受,都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她犀利的筆鋒留下的一串串的文字,不乏其本質,還帶著情意綿綿的愛,對人文自然的愛。她的文字令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