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從小就關注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近趕上新版《三國》上映,重溫了這部彰顯中華民族思想的巨著。雖然作者的文字時常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例如,借東風、草船借箭……),但多少歷史見證過它的真實。也許它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實,但誰也不能否認它曾經(jīng)的存在。
小時候就看著書中N多個人物上演著群英會,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爭暗斗,爾虞我詐,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凌駕于他人之上,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不明白為何三國不能和睦相處、共謀發(fā)展,不明白英雄為何熱衷于成為亂世的梟雄。魏、蜀、吳,個個都自稱君子,卻不知自己的“豐功偉績”是由什么壘成的,自己正踩在無數(shù)將領士卒的鮮血與汗水中站起來,君子向往高尚,講究仁義。當我第一次用小學生的眼光欣賞《三國》的時候,我無法理解他們之間的爭斗,無法理解他們的向往,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更無法理解他們口中常常提到的仁義。
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發(fā)誓至死永遠是兄弟,然而一覽全書,每次遇到危險,跑得最快的總是劉玄德,為了保命甚至連老婆都不要了,險些把忠勇雙全的趙子龍丟了,害的云長那死腦筋為了個“義”字去替曹操打工,斬顏良誅文丑,而后又為這個“義”字,過五關斬六將,這難道是悟出了“義”的真諦?呂奉先本是一代豪杰,一表人才,常言道“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然而卻為了個貂禪,兒女情長,親手弒父,兩個干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劍下,被張翼德罵成“三姓家奴”,還沒法還口。弄得孝義兩失,一輩子的英名毀于一旦。
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評價一點兒沒錯。呂伯奢好心設宴款待他曹阿瞞,卻不料引來一場滅門的殺身之禍,最起碼的禮尚往來都不見了蹤影,華佗給他治病,就是說要做開顱手術,卻賠上了自己的性命。魏文長給我的感覺就是個惟利是圖的家伙,“功勞由他領,黑鍋你來背”。陳式的例子再貼切不過。不過壞人不長久,最后還不是死在馬岱手里。然而當我再一次用初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國》的時候,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趙子龍的忠肝義膽天地可鑒,沖鋒陷陣,他會沖在最前面,撤退回營,他甘愿斷后護送,生命在他的戰(zhàn)場上只屬于國家,屬于他效忠的朝廷,無論功勞多大,他都不會居功自傲,獨領風騷。這,才是真正的“義”。蒼天也給了他不錯的歸宿——三國時期唯一的“善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傾注在軍師的天職上,獻給了劉備創(chuàng)業(yè)的進程,也保住了他的基業(yè),沒有怨言。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耳熟能詳?shù)臍v史無一不透著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與精力。出師一表爭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用一生的光陰詮釋了“義”的真諦。然而世間卻沒有真正的公平,殞命五丈原。張飛雖然是個欠考慮,容易頭腦發(fā)熱的一根筋,而且看他就曉得什么是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然而兄弟有難他必定出手相助,因為火爆的脾氣,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夷陵之戰(zhàn)前夕),但這也是為了兄弟,為了義,他用生命換來的“義”。這,才是真正的義。
關羽很講義氣,對事不對人,為了劉備,他寧愿幫曹操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阻礙,因心念舊恩,在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下毅然在華容道調(diào)轉(zhuǎn)馬頭,放走了曹操,不是別的,只是為了義。這,才是真正的“義”。
《三國演義》上演的不只是場戰(zhàn)爭,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義”的舞臺。如果不是“義”的存在,哪會有三國鼎立的時代?“義”――三畫一字,簡簡單單,又寓意深刻,三國演義,“義”字縱貫三國,逝去了“義”,三國也就演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