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讀了《科學家的故事》,其中有一篇《電燈的發明》是寫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燈是人們征服黑暗的象征。雖然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或蠟燭等來照明,但未能把人類從黑暗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
真正發明電燈的人是愛迪生。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但是愛迪生是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各種實驗,發明了與許多東西。
愛迪生還是個遠大抱負的人,當法拉第發明了點擊后,愛迪生就決心發明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總結了前人制造電燈的失敗經驗。他對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進行逐一試驗,終于發現白金絲性能最好,但是白金絲的價格貴的驚人,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材料。
又經過不斷的試驗和失敗,愛迪生最后決定用炭絲來做燈絲。1879年第一批炭絲熾燈問世了,但是愛迪生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他又試驗了六千多種植物纖維,最后用竹絲經過加工形成炭化竹絲,作為燈絲的材料,再一次提高了電燈使用的效率。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搞科學發明的并不都是天才。這篇文章也是我明白了: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不但要有不怕困難,面對失敗的勇氣,更要有堅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只有努力學習積累知識,將來才能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