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黔之驢》有感近讀柳宗元爺爺的《黔之驢》,我忽然感悟:千百年來,人們加在“驢”身上的罵名——“黔驢技窮”,實乃誣蔑不實之辭。
現在,大有為“驢”正名之必要了。為什么這樣說呢?請讀《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后來,驢被虎“斷其喉,盡其肉”。“驢”可謂死得悲,死得慘!死后仍留下“黔驢技窮”的罵名,又可謂死得屈,死得冤!“驢”本來是拉車推磨的,無車可拉,無磨可推,當然也就無可用,無可用當然也就無法顯其能。“驢”倘若不到黔這無用武之地,那么就不會出現“無可用”的局面,沒有“無可用”的局面,當然也就不會有被虎吃的厄運。驢到黔是其自覺自愿的嗎?非也!
柳宗元爺爺說得明白:“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顯然,“驢”的悲劇是“好事者”制造的,“好事者”是罪魁禍首。但人們不追究“好事者”的罪責,卻把罪責加在“驢”的身上,這實在是千古奇冤,萬年錯案。讀罷《黔之驢》,我想到現實生活中對人才的使用。何謂人才?在自己崗位上能顯其能,并能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的人。那么,人才怎樣才能顯其能呢?辦法只有一條,那就是人才要有用武之地。
很難想象,人不能盡其用,可以顯其能,盡其才!大家都知道,人人都有其長,也有其短,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不是嗎?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如果不到中國數學研究所,而在北京某中學的數學講壇上度過自己的一生,恐怕他也難逃類似“黔之驢”的厄運!由此,我又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人,他們在某單位某部門可能是個“多余人”,但只要調換一下單位或部門,他們就大顯身手,潛力大發,成為能人。反之,如果某人在某單位某部門,工作得出色,但變換一下工作對象或環境,他們卻顯得別扭,無能。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實例,人盡其用,方能顯其能。正因為如此,百年前的龔自珍就向人們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黔之驢的悲劇,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難道不能給我們一點啟示嗎?改革開放,四化建設,需要的是人才。人才在哪里?人才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能人盡其用,就能人顯其能,人成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