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龐大的蜻蜓家族中,紅蜻蜓、綠蜻蜓、藍蜻蜓、花蜻蜓等等,都多少有些名實不符。它們的翅膀一律是無色透明的,仔細觀察,只能看到上面網狀分布的細細的脈絡;它們的“名”—顏色和花紋只寫在瘦瘦的身體上:恰恰應了“體現”一詞的真義。只有黑蜻蜓名副其實,身體、翅膀,甚至眼睛、腿,每一個細部,都是深黑的顏色,像藝術家用電光墨紙巧裁的剪影。
人們都熟悉蜻蜓和蝴蝶不同的飛翔姿態:蜻蜓的飛行速度很快,一只受驚的蜻蜒飛離它棲息的蘆桿,轉眼間就可以隱沒在萬里睛空。它的翅膀震動的頻率,記得書上介紹每秒鐘要達到上萬次,有時它呈靜止狀態停在空中,翅膀仍在快速地震動。蝴蝶呢,我們形容它的飛翔是“翩翩躍躍”,是“飄飄忽忽”,一對大幅度扇動的翅膀,一如夏日葡萄架下的外祖母搖在手中的蒲扇。黑蜻蜓就襲取了蝴蝶這種別致的飛翔姿態,可謂蜻蜓家族的“異端”。黑蜻蜓的棲落地不選草叢,選在樹梢,特別是有枯尖的樹梢。
我小時候,屋后的幾株老榆樹就有了許多枯尖,加上黑蜻蜒又是喜聚不喜散的群居生靈,因此整整一個夏日,我家老榆樹周圍總是籠罩著“烏云”—那是怎樣美麗,怎樣靈動,怎樣飄渺,怎樣迷離的云啊。數不清的黑蜻蜓聚集在一起,上下翻飛,左右穿插,尋朋覓侶;老榆樹的枯尖上棲滿了黑蜻蜒,站在下面朝上看,在藍天的背景下,綠色的樹冠上綴滿烏晶晶的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