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一年級入學的面試上,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你更喜歡媽媽還是爸爸?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爸爸。”“為什么?”“因為媽媽打過我。”
盡管這樣幼稚的回答并沒有影響我入學,但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可笑又可氣,我真是愚蠢,幼稚至極,因為現在我懂得了,打,也是一種愛。讀完畢淑敏《孩子,我為什么打你》我的心在顫動。這是一篇以母親的口吻講述自己打孩子時糾纏矛盾的心理的文章,字字句句充滿著一個母親那種脆弱而又無奈的感覺。作者從不忍打孩子,到狠下心來毆打孩子,她的心經過了一次怎樣的煎熬!尤其當我讀到那句“我一次又一次問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時候?不打他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當所有的努力都歸于失敗,孩子,我才會舉起我的手……”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自問,正體現出一位母親那樣小心而又狠心的愛。我的母親確實打過我,那是在我很小的時候。
我走投無路地躲到了床上,我的母親走到床前,咬緊了牙,手無情地拍在我的身上。我想反抗,但這只會帶來更可怕的后果,我只能哭,希望博得母親的同情與憐惜,可她卻轉過身走出了房間。那種無助、畏懼、仇恨的感覺在我的哭聲中一次次地發泄,她卻沒有半點不忍,后來我才知道母親,那天中午沒能吃飯而是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自責、反省,我卻全然不知,更不懂。也許正是那次挨打,我懂理了自立,不能什么都靠別人,而要先靠自己。我不再也不敢蠻橫,小心翼翼而又充滿畏懼而對母親,不敢再在母親衣服上亂涂亂畫,更不敢在別人面前提起母親半點不是,殊不知,從這些不敢中我漸漸學會了尊重。
畢淑敏這篇文章中的一個細節描寫同樣引起了我的興趣,那就是對打人方法的敘述,她從不用戒尺,雞毛禪子打孩子,而是用手,用手來遭受和孩子一樣的疼痛,這種愛,正可謂是細微見真情,我的母親也未用打人工具來打我,即使每次拿出又長又粗的棍子來嚇唬我,最后也還是親自下“手”,這種細節大概只有母親自己最清楚。如果現在問我那個問題,我一定說“都喜歡”。
我已經能夠感覺到,領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愛。打也是愛,它是愛的另一種方式,正因為有了打,我才會毅然隔絕了虛偽、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臟的品質,它讓我走向人生的正確道路。不到于今后遭受他人甚至社會的批判、輕視、責罰。在感恩中成長,感謝所有對我好的人,是他們讓我感受到人間的真情,我更要感謝那些打過我,希望我好的人,是他們讓我的人生更有拘束力和方向感。是的,畢竟打與不打都是愛,打是愛的另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