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讀過一篇很富有哲理的文章——《角度不同,風景各異》,文中舉了兩個真實的事例都讓我深受啟發。
第一篇是這么說的,一個人做在甲板上讀報,他的新帽子被海風吹走了,但他卻依然繼續看著報紙,全然不顧自己的帽子在海中飄揚,許多人都對此十分好奇,但他卻回答失去的東西已經失去了,既然無法挽回,何必大驚小怪或耿耿于懷呢?是的,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機會,雖然有些事一旦錯過了就無可挽回,但我們不必驚慌,更不必耿耿于懷。
其中又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兩個人出遠門旅游,他們的錢包都各自丟失了,一個人沒有往前走,而是回頭一味地尋找并且報失,而另一個人呢,他的選擇和那個人截然不同,他認為錢包丟了就丟了,再怎么尋找也尋找不會來了,他抓緊了一切時間到附近的餐廳打工掙回家的路費。我想,他們回家后一定會有很多想法,那個一味尋找錢包的人,一定嘆息自己的錢包丟失了,金錢沒了。
而那個抓緊一切時間打工掙路費的人呢?他不僅賺回了路費,并且在短短工作的時間內,既了解了這個地方,也能和這里的人親密接觸,還依然沒有任何損失。有句話說得好:“塞翁之馬,焉知非?!?。普希金的這首詩歌與這兩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人們應該坦然面對得與失,人生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自己解決,放不下才會有煩惱,失去并不意味著失敗,失去后我們依然可以重新擁有,這才是我們應當擁有的心態。
人學會了“失去”,才能從“失去”中“獲得”。我們必須接受“失去”,學會怎樣松開手,這樣的人生才會少有挫折,多有收獲,才會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貪婪走向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