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席維伯格的小說《隱身犯》的篇名時,我還真不明白:這會是怎樣的一個故事,隱身也是一種刑罰嗎?讀完后我心中感慨萬千,細細品味心中不免酸澀起來——也許我也是個隱身犯。
小說中的“我”被裁定有罪判了“隱刑”,在額頭上烙上了隱身的標記,在這一年的隱刑期內,雖然任何人都能看得到自己,但人們都會假裝看不見。在這期間“我”去看花展、就餐、求醫……只要“我”想與人交往時,就會被pol。ice阻止,也沒人愿意理他,因為在作家描繪的荒誕世界里,和隱身人交談的結果是會讓自己變成另一個隱身人。就連自己的同類見到了也會閃身而逃,因為隱身人之間的交流也會加重自己的刑。只有在刑期滿后由執法人員將額頭的標記除下來才能變成“正常人”,也可以說才能被其他正常人接受。
文中的隱身人,并不是真的隱形,只是“被”隱身而以,他們最需要的是與人交流,因為渴望與人交流而痛苦不堪,孤獨就是身上無形的枷鎖。想想我們現實生活中,那些天才少年、問題兒童、性格孤僻的人等等,那些特立獨行的人他們不都是作者筆下的隱身犯嗎?我們還不是如同小說中人們躲著隱身犯那樣在心中當他們是隱形,唯恐蔽之不及,生怕一不小心自己也被判了隱刑。我們小心謹慎的活在別人眼中,我們也在看著別人的生活,對于那些在心中被自己判了“隱刑”的,有誰真心幫助過?說不定哪一天自己就被人判了“隱刑”,到那時你渴望交流,害怕孤獨。痛苦壓抑中的自己就會想自已不幸也成為一名“隱身犯”。
小說的最后,那位曾經對“我”冷酷無情的人后來也成了隱身犯,他是那么急著想得到過來人的我的憐憫。而“我”流下了淚,等待“我”的也許是下一個刑期。對于這樣的結局真的讓人感動,我想以后我一定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用心體會他們的難處,感激別為我的點點滴滴。生活是多么美好,我們要學會感恩,熱愛生活。我想以后我會像文的“我”那樣,把隱身人的標記當成一枚光榮的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