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有“羊跪乳,鴉反哺”的古訓。感恩,就是意識到今天自己獲得的一切,不是憑空而來,除了自己的努力,還有許多人在背后的創造和奉獻。這意味著要永遠記住那些人和事,承擔一份歉疚,并準備為回報而付出努力。但是在當今社會,卻有許多人忘記了那些幫助過、照亮過、愛過自己的人,甚至傷害他們。我們身邊的“啃老族”就是一個例子。
這些好高騖遠、拈輕怕重而不愿就業的年輕人,吃靠父母,住靠父母,結婚靠父母,房貸靠父母,養孩子靠父母,工作幾年了沒有一分錢存款最后還是靠父母,感恩之心嚴重缺失。從感恩的缺失,想到了那首風靡全國的《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曲的流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現象。
實際上,它唱出的不僅僅是父母之愛,更多的是父母對兒女日益淡薄的感恩之情的呼喚。感恩是愛和善的基礎,當有恩不報的現象越來越多時,“誰幫人誰就是傻子”、“硬起心腸來做人”就會成為一種文化,社會就會失去最起碼的良心。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每天我都無數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內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著的和死去的人的勞動的基礎上。
我必須竭盡全力,像我曾經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樣,作出同樣的貢獻。”偉人和所有人一樣要懷著謙卑的感恩之心,沒有理由遺棄這份情感。很多時候,感恩并不在于回報什么,而是在自己與社會之間創造一種互相影響的友善氛圍:我們在肯定別人的同時,也升華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