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叫《千字文》,說到寫字用的毛筆,以“恬筆倫紙”一句點明毛筆似由秦將蒙恬所創制,因此流傳下來就似乎成歷史定論了。其實,史實可考,毛筆并非蒙恬創制。古書中有兩處都談到毛筆:《古今注》有云:“古以枯木為管,鹿毫為柱,羊毛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據此則筆之為物,古已有之,惟自秦始以竹管而有筆之名稱。
”馬永卿《懶真子》云:“張子訓嘗問仆曰,蒙恬造筆,然則古無筆乎,仆曰非也,古非無筆,但用兔毛自恬始耳。”從《管子》一書還可以看到有“于是命百官有司削方筆墨”的記載,則筆的起源應在先秦,有人說在殷代就已有筆了。
不過,蒙恬對筆的改造起過作用,以兔毫竹管制筆就是一個進步,經過演變發展而為后世所見的各種毛筆,可說受到蒙恬的影響。歷史上,曾有“刀筆”“鉛塹”之稱,也曾引起誤解,以為用刀或鉛來寫字,其實,從去年發掘愉戴國時代的書簡來看,仍是以毛筆書寫,而以刀削改筆誤,以鉛粉涂改錯字,也就是“鉛粉筆也,所以理書也”,理書就是削改涂改的意思。古之文人學士很講究用筆,有時也自己創制,如馮蟄云《仙新記》中記載唐代詩人司空圖“隱居故物也,我生再見矣。
”由此可見藏墨之珍也成為佳話。陳師通說的潘谷,后來成為制墨專家,在宋代元枯初年,他已到京郡賣墨為生。
一邊賣墨,一邊吟詠,自得其樂。他有一點像成都賣卜的鄭君平,只賣卜半日,余時則注釋《老子》。潘谷賣墨也有一定數量,半天賣完了自定之數,然后醉飲郊外,常常多日不歸。
有一次又犯了酒醉留連,樂而忘返的毛病,只因飲酒太多,竟醉墜于枯井中死去。蘇東坡曾為潘谷寫過詩,有句云:“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把潘谷當隱士看待了。古代的墨,早已行銷到異域了,古之高麗國曾借入貢中國之時索取一種名為浩然墨帶回高麗去。
到了元朝、,陸友撰寫《墨史》,把古代善制墨的人物一百五十余人的事跡合為二卷,旁及高麗、契丹、西域等地區的制墨方法,都搜集到了。《墨史》共二卷,今有流傳。要考察墨的歷史,故宮博物館藏墨數多,但以清代的數量與質量都很不錯。
清代的妙墨,以錦匣貯存,裝滿華美。一錠好墨,幾等價于黃金,由此可見它的身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