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讀透是基礎讀后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后感。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結果。讀,就是要讀懂原文內容。感,就是聯系原文的內容,寫出自己閱讀后的感想和體會。如果連原文的內容都沒有讀懂,讀明白,那怎么能寫出真實的感受呢?所謂讀懂原文,就是說對原文要讀得認真,讀得仔細,能正確理解內容,準確抓住中心。《幸福是什么》有近2000字,由于《讀<幸福是什么)后》的作者對原文用心地去讀,因而能夠準確地捕捉到原文的要旨。
作者三言兩語就歸納出了全文梗概:“這篇童話故事主要寫了三個牧童通過共同的勞動,砌了一口井,做了一件好事。”作者僅引用了原文一句原話,就抓住了中心:“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樣,就為“感”創造了前提和條件。又如《奮斗在人生的道路上》,這是電影《高山上的花環》觀后感。這部電影鏡頭繁多,但作者抓住其中雷凱華獻身的鏡頭,為寫青少年“要自己去奮斗”的感受打下了基礎。
所謂讀透原文,就是說對原文的思想意義、精神實質要領會深透。一個人,自己對原文沒有深透的領會,而要硬寫讀后感,那就好比拿一點點米而想做一大鍋飯,肯定做不出來的。只有把握原文的精神實質,后面的“感”,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奮斗在人生的道路上》,作者觀《高山上的花環》不是淺層次的,而是從深層的角度看雷凱華英勇犧牲的鏡頭,進而發現雷凱華不依仗父母的權力而努力奮斗的思想境界,為寫“感”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