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篇》云:“……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長……”
如今,雖然時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先哲們所說的這一句話,對我們仍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一
時間如流水般嘩嘩地過去了,媽媽掂量著手指,算著我離中考的距離。暗黃的燈光將她瘦小的背影,映照在墻上,我無法看清她頭上的銀絲是如何被我打磨出來的……“女兒,幫媽媽看著,3分錢一個零件,這樣算工資對不對?”我看著繚亂的大字,譜寫下一天的辛勤,余光中,我瞧見媽媽手上一塊塊粗糙碳黑的皮,心中不由一酸,苦澀的滋味彌漫在字里行間。“媽媽,我決定了,你既然工作這么忙,就讓我來幫你燒飯菜呢。”我斬釘截鐵地看著媽媽,從媽媽錯愕的眼光中,我看到一位辛勞的母親的欣慰。我從洗碗到洗衣服,從洗我自己的腳到幫媽媽洗腳,我聞到了過去從來沒有在媽媽身上聞到的馨香,這是多么令人著迷……
二
“子不嫌母丑,狗不厭家貧。”如今,年長者的寄宿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敬老院的爺爺奶奶們盡管天天融洽的談天說地,可心底還是有說不盡的苦楚和道不完的委屈。有多少個鏡頭上演著老人的孤寂,有多少個畫面述說看著老人被迫離家乞討的故事。就如我前一天在街道十字路口邊,看到了一位滿頭的白發、容顏滄桑的老人。他嘴里不停地請求著,行點好吧,讓我填飽肚子吧。他破舊的大衣蓋在枯瘦的樹干般的身子上,一雙含著淚光的眼睛如死灰般暗淡。“爸爸,這位爺爺好可憐哦,我們給它5元錢好嗎?”一位小男孩看著他的父親說道。“不行,這是騙子,我們不用理她。”說完,快速地拉過小男孩的手,嫌惡般地往老人的身邊離開。我從口袋中拿出來想買我心愛的發夾的4元錢,給了老爺爺,并向他問好。也有不少給了他錢的行人,這下聽我向老爺爺的問好,都夸我懂事。
對待親人,我們要給出關愛;對待別人,我們更應給出自己的關愛。不論我們是什么身份,都該有一顆博愛的心。有空去敬老院走走,與老人們成為伙伴,獻出我們的技藝,與老人同樂,你會感到一股清冽的水流流向心底,在你給予給他們的同時,你也得到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