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舌尖上的浪費”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有不少市民給本報打電話反映,去酒店或餐館吃飯時,看到有些食客餐畢后留下一盤盤剩菜被倒掉,真讓人心疼。1月25日、26日,針對“舌尖上的浪費”的問題,記者走訪了新疆庫爾勒部分酒店和餐館,發現大部分市民還是會選擇打包剩菜,只有少部分市民礙于面子不愿打包。
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條件變優越了,享樂主義不良風氣也在人們當中不同程度地滋生,講吃講穿、講排場、比闊氣、追求名牌,相互攀比、揮霍浪費的現象大量存在,平時大手大腳,不注意勤儉節約,把勤儉節約的美德當作“過時”的觀念加以否定,甚至出現以鋪張浪費為榮,艱苦樸素為恥的歪理,此種現象,在社會上屢見不鮮,我們必須引起注意。自本報啟動了“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為主題的行動后,看到梨城很多酒店或餐館紛紛加入到“拒絕剩宴,厲行節約”的隊伍中,我不禁為勤儉節約的傳統重新回歸我們的生活方式拍手叫好。時下,“打包”剩飯剩菜已然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今天的“打包”行為,不但不會被人笑話,還讓人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勤儉持家、節約光榮的良好習氣,是浪費可恥意識的體現,值得全民大力倡導與推廣。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
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自然就很懂得節約,每次看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飯菜在沒有動幾口筷子后就被丟棄,心里就會有種負罪感。小的時候家里窮,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到肉,就僅有的那點肉父母親都舍不得吃,用來招待親戚朋友,哪里會舍得浪費?就在前不久,我跟著父親參加一親戚舉辦的婚宴,飯桌上可謂是滿漢全席,但最后卻沒有吃掉多少,看到有人將剩菜剩飯打包,這真的不失為一種節儉、一種美德。的確,生活條件好了,并不代表可以肆意奢侈、無度浪費。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餐桌開始,吃多少點多少,吃不完兜著走,塑造良好的餐桌文明風尚,讓勤儉節約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