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座擁有歷史的城里,她有著2000余年的建城史,流傳著無數聊齋故事。如今,我們悄然見證著她的成長。
從我們記事時起,我們就對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流頗感興趣,隨著我們逐漸長大,兒時的經歷再次與現實拼接在一起:公交車越來越大了,出租車也更新換代了,小汽車越來越多了。在交通狀況日新月異的現在,對交通體系進行全面改造已是當務之急。在這一方面,人民政府“軟硬兼施”,不僅對城區的公路干線進行路面維護,還在一些人、車流量大的路口增派交警維持秩序。在我們放學必經的路口,一到放學時間交通壓力就陡然增大不少,但一看到熟悉的那個身影——警察叔叔,我就明白我們一定可以安全通行。
在這幾年,悄然變化的不只是我們自己的生活,還有我們周圍的環境。
穿城而過的孝婦河,綠樹環繞,清水潺潺,但在幾年之前,她曾是般陽的一塊心病。污水橫流,濁浪滾滾,路人至此需掩鼻而行。在一幅老舊的衛星地圖上,孝婦河的大名赫然被“臭水河”所代替。因此,從十年前開始,整治孝婦河的工作就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了?,F在,孝婦河的水已經與我們父輩兒時的記憶接近,留仙湖里的游魚也多了起來。一片好水,改變了一座城的精神風貌。
一座城不能沒有歷史,般陽也不例外。蒲松齡被從滾滾歷史長河中攜起,坐在聊齋迎接四海賓客;梓桐山在荒野中被發現,隱隱然還有春秋戰國的殺氣;觸摸著孝婦河畔的老城墻,我們感受到的是般陽作為要塞的尊嚴和溫度。般陽是幸運的,她的歷史在黨和人民的呵護下端坐在我們中間,仿佛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者。而不像一些失根的城市,歷史被迫穿上花衣,成為跳梁小丑。
“音韻流轉,古城般陽迎新春……”伴著熟悉的廣播聲,我們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征程。對我們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對般陽來說,每一天都是她新生的日子。
我們或許有一天會離開鄉土,但是我們不忘本。般陽,是根,也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