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敦煌石窟中,一幅古香古色的飛天圖展示了古人對天空的向往;萬戶勇敢無畏的嘗試也表達出人們向天空進軍的決心······從這些看來,天空,對我們人類有著一種不可言喻的吸引力。于是,在1956年,我國成立了航天工業委員會。
因為戰爭的原因,我國的航天技術起步得比別的國家要遲。在俄、美等國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衛星后,我們才開始對航天進行探索。盡管如此,但我國的航天技術的發展進度一點不比別的國家慢,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很大原因是因為航天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和無私奉獻。
一開始,為了在大西北的尼泊爾給導彈、火箭、原子彈安個家,數以十萬計的工程兵、鐵道兵部隊和建筑工人從四面八方秘密向大西北開進,沙暴多次淹沒這條“回家的路”,有時連路旁的電線桿都數不清了,但是這些工作人員仍然堅持不懈的奮斗著。就在發射中心附近,有一個烈士陵園,600多位為中國航天事業獻身的英靈在土地中安睡。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4歲,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沒有看見自己的努力飛上藍天、飛向太空,但他們的犧牲是值得的,因為我們已經沖向了太空。
2003年10月15號,神舟五號帶著楊利偉飛向太空,在它的“身旁”守候著多少我們的科研人員。其中有一個叫畢麗雯的阿姨,在神舟五號計劃開始的時候,她離家趕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8月的時候,她給女兒寫的一份信,里面有這樣的一段話:
媽媽現在在和許多人一起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這件事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想做的事,就是讓中國的航天員能到星星居住的太空中遨游。我們馬上要用我們中國人自己制造的“神舟”飛船把第一位中國航天員送上太空,這可是個了不起的大事吧。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媽媽做的事,你是不是為媽媽而驕傲?
從她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那種驕傲的語氣,就像這么多年來,那些默默為航天做貢獻的人,無怨無悔。在當年的神五計劃中,像畢阿姨這樣的科研人員就有120多人,他們何嘗不也是離開家人趕往那個人煙稀少的戈壁灘。
一份辛勤一分收獲。在這些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們國家的航天正飛速發展著。從1970年開始,我們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
一號”;才到了2024年,短短幾十年間,我們可以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活動,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我們可以完成與自己研制的目標飛行器的對接······我們在航天技術上已站在世界前列的位置上。
我希望我有一天也能成為這些科研人員中的一分子,我不怕辛苦,也不怕犧牲,因為我有著這樣一個夢:在將來的有一天,我們來往月球可以像我們平時去公園玩那么簡單。我們還可以到太陽系其他地方旅游,到銀河系參觀,甚至更遠的河外星系。我還希望可以利用太空的資源,就像用月球表面的砂石中的氦-3來發電。我更希望可以“創造”一個地球,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好······一個個這樣的夢想,我相信以后經過努力,我們會成功的。
飛天之夢,我們從踏出第一步到走到現在,才經歷了這么幾十年。所以,我相信以我們國人的努力,沖出銀河系、遨游宇宙離我們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