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這樣一句話:“幸福的理由萬變不離其宗,悲傷的原因千奇百怪。”生活所給予我們的,太多太多,壓抑著只是我們的無法言說的心情。我們觀看著這個大千世界,也無法逃脫他布下的紅塵。我們看著這樣那樣的災難和痛苦,悲天憫人地同情弱者,為他們憾惜,卻也無法改變他們的現狀,哪怕自己的現狀,一切只是徒勞。
與其花費10分鐘感慨他們人生的苦難,我更愿意從中抽出8分鐘來反思自己。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承受著各樣的苦難,也不過是通關的關卡,最終那個笑傲云顛的boss,他的背后,鮮血淋漓,這是他必須經歷的荊棘。當我懷著悲憫的目光望向這一切,我的心只是純粹地觀看者,然后告訴自己,如果你想,你的生活也會布滿坎坷,墜入深淵,失去自我。也許某個回頭的瞬間,你還會發現,身畔走過的行人的目光與當初的你何其相似,而你又有何所思所想?
我不認為一昧悲天憫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懷是純好的。他所意味的純潔,單純,悲憫,同情,更多的卻是一種無望。當我們將同情的目光投向那些受難者時,其實我們澀么也沒有做,他們的生活并不會因我們的同情有所改變。他們所渴望的是我們的援助,哪怕那只是你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與其高高在上,袖手旁觀地對他們品頭論足,哀傷,深表同情,遺憾,不如走近,遞過一杯水,說道別“別氣餒”來得有意義。
但我不是說:生活不需要人文情懷,恰恰相反,人文情懷是促進我們關注未來,開拓創新的內在動力。因為悲憫,所以沉思,所以知道要崛起。當把悲憫提升到覺醒的境界,我們就會懂得強大的意義。
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記載著我們每步的創新。中國是輝煌的。這句話是每個中華兒女可以當之無愧地喊出來的。可是當我們一昧地把憐憫的目光望向其他蠻夷之地,忘記了進步,忘記了創新,忘記了奮斗,我們便會被往昔憐憫的目光所挫敗。我們一步步在后退毫無自衛的能力,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甲午中日戰爭,《辛丑條約》,南京大屠殺……巴掌一樣甩在中國人的臉上,血的教訓。當朝露朦朧時國旗伴著國歌冉冉升起的今天,我們透過國旗上的鮮紅,記住了那段屈辱的歷史,然后馬不停蹄的強大自己。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精神,與時俱進,超
越前列,樹立中國不倒的形象。
生活就像水一樣的悄無聲息的走過,有時卻會讓你措手不及,但要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所掌握的科學知識,擁有的科學精神正是我們面對險阻時,最好的武裝。
生活需要人文情懷的溫暖,但更需要科學精神的武裝。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融合是人類真正認識世界的基礎,是享受生活的支持,為人文主義打上科學精神的彩結,才是生活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