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序新,一位清華大學高才生,奔赴美國留學,獲得兩項博士學位。后申請回國,出任浙江大學講師。
然而不信的是,歸國不到三個月就寫下六頁遺書,從11層高樓跳下,帶著痛恨遺憾與歉意離開了人世。一位學識淵博的才子就此消失了。這樣一位32歲的海歸回國不到三個月就自殺身亡,這不禁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的思考。有人說這是浙大太過無情,也有人說這是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而我則側重于從涂序新自身找原因。由涂序新的人生經歷我不禁想到了與他命運有許多相似之處的屈原。屈原,他滿腹經綸,他的《離騷》讓時人驚羨不已,讓后人嘖嘖贊嘆。而他卻仕途不順,屢遭讒言不受重用,含恨寫下《懷沙賦》,抱著石頭,自投汨羅,給人以遺憾和無盡的嘆息。從以后的歷史來看,屈原的死并沒有驚醒世人,所以屈原自投汨羅精神可嘉而行為不可取。縱觀歷史,自古帝王的民心者的天下。屈原是一位楚國的貴族子弟。但他缺少對楚國人民的感恩之心,他曾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此言雖然豪壯,但缺少一絲睿智,既然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為何不能用筆去喚醒麻木的世人,如能夠禮賢下士,以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勞苦大眾,那么縱使被貶在外,在楚國將要滅亡之時,能夠感恩民眾,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許楚國還有一線生機,歷史也將會被改寫。但是屈原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自投汨羅,雖然死后,也得到了人們的稱贊,但總讓人覺得些許遺憾;如果死了希望就徹底沒了涂序新的人生亦是如此,如果他不選擇自殺,不會覺得如此愧對父母妻子,也許沒有多久就會有所建樹,成為大師級人物,成為中國的泰斗,成為中國又一位貝聿銘。如果心懷感恩,他或許就不會選擇自殺,而是在橫流的滄海之中盡顯英雄本色,力爭感恩父母,回報社會。而他卻選擇了自殺,帶著無盡的悔恨與歉疚離開了人世,讓人空悲切。魯迅曾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涂序新是一位人才,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不敢面對現實。
建國之初,錢學森夫婦,毅然放棄美國那優越的待遇,歷經重重阻撓,幾經周折才回到中國,面對破敗的中國以及簡陋的研究設施,他沒有選擇自殺,而是欣然接受,力撐起中國科研的一片藍天。如果當初涂序新能夠像錢學森夫婦那樣,直面現實,奮力拼搏,也將會鑄造自己的輝煌,讓現實的夢想,今生的感恩成為陽光下絢麗的彩虹。泰戈爾曾說:“只有經過地獄的磨練才能擁有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之絕唱。”品讀涂序新的人生,我明白:要有感恩之心,要勇于直面現實,化困難為動力,不為他人所左右。
立凌云之志,就只顧風雨兼程,那么人生不會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