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我們中學生正處在渴求知識的階段,更需要多讀書,讀好書。因為—讀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去,懂得現在,眺望未來。試想,如果不讀書,我們能知道歷史上曾發生過8萬人大敗80萬人的淝水之戰嗎?能知道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經在萊茵河畔刷洗戰靴?能用史料證明釣魚島、南沙群島從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嗎?也許,有人會說,現在有了電腦、電視等多種獲取信息的手段,讀書已沒有過去那樣重要了。但是,如果不讀書,即使電腦就擺在你的面前,也無法充分運用。我們的前人,從古代神話、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中受到啟發,造出了順風耳—電話、干里眼—望遠鏡,并真的實現了上天—踏上月球、拜訪火星,人海—乘坐潛艇,環游地球。
今天,我們通過讀書,開發了智力;明天,我們就可能像牛頓說的那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創輝煌。讀書也可以提高我們的欣賞水平、寫作能力。古往今來,無數中外詩人、作家,寫下了數不清的名篇佳作。有比較才有鑒別。當我們沉浮于文學藝術的海洋之中時就會發現,自己寫的作文在結構上多么笨拙,文筆多么粗陋,不僅主題不夠深刻,而且想象力也十分欠缺。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謅。”書讀的多,潛移默化中,必然會有大的收獲。據說,世紀同齡人冰心7歲時就已讀完了《三國志》,11歲前又讀完了《水滸》、《紅樓夢》、《聊齋志異》、《東周列國志》等書。
老作家巴金也是如此,能把《古文觀止》上的兩百多篇文章背得爛熟。顯然,他們的成功,是與多讀書分不開的。讀書還可以培養我們的高尚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促使我們主動去尋找經風雨見世面的機會,是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使我們一旦選準了方向,就勇往直前,決不后退。當年,許多人正是讀了《牛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走上革命道路的。
今天,偉人周恩來的傳記,中外文學大師的名著,同樣能激勵我們奮發努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勇于探索和開拓的精神,去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必須強調說明的是,多讀書是指多讀好書、有價值的書。在印刷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書籍并不缺乏。但往往良萎參半。對于我們這些思想還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講,且不說“黃書”、反動的書不能看,就是純粹消遣的書比如武俠小說,也不宜多看。時光是美好的,美好的時光稍縱即逝。所以,我們要把有限的時間用來多讀有價值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