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十二歲了,在過去的十二個春夏秋冬里,我經歷了許許多多有意義而又讓我難以忘懷的事情。這些事情點綴著我成長之路,讓我的成長歲月變得精彩起來。
上幼兒園那時,我是十分愛搗蛋,也十分好奇。
在大班的暑假里,有一次,爸爸媽媽都出去上班了,我和奶奶在家聽音樂。聽著音樂的聲音從音箱的喇叭里傳出來,我覺得很奇怪:“咦!這音箱是怎么發出聲音的?一定是有人躲在音箱里面唱歌,拿個錘子砸開看看。”于是,乘奶奶在廚房里做飯,我從爸爸的房間里拿出一把大鐵錘,用力往音箱的喇叭上砸去,“砰!”的一聲,喇叭的外皮被砸破了,我把頭湊近喇叭的破口探來探去,想找到那個唱歌的人,結果里面除了鐵塊、彈簧以外,什么也沒有,“這個唱歌的人一定是被我嚇跑了”我自言自語道。爸爸媽媽回來后,我興沖沖地向他們描述了音箱喇叭里的東西,還得意地說:“我還把那個唱歌的人嚇跑了呢!”他們一聽哭笑不得
……
上了小學二年級,我也沒比在幼兒園時期的我來得更懂事,相反還更淘氣了。當時電視上正熱播《李小龍傳奇》,我和王潔為都是正宗的“李小龍迷”。有次,在放晚學時,我倆在班級的走廊里等家長來接,這時,他提議用走廊上的一個垃圾桶來發泄一下無聊,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只見,他一個“李三腳”,“嘣!嘣!嘣!”垃圾桶應聲倒下,里面的垃圾倒得一地都是,“我倆這下可闖禍了!”于是,我倆連忙把垃圾桶扶起來“毀滅證據”,以為這樣老師就查不出是我們干的了。“師網恢恢”,結果我倆還是被大李老師“抓拿歸案”,并罰寫檢討,寫檢討時,我心想:“要當李小龍還真不容易。”
到了四年級,也就是現在的我不再砸喇叭,也不再當“李小龍”了,而是“搖身一變”,變成一只“書蟲”。從三年級開始,我就在爸爸的引導下,喜歡上了讀書,從最初的少兒本《安徒生童話》到現在的世界名著《基督山伯爵》,我與主人公一同喜怒哀樂:為書中的悲而傷心地流淚,為書中的喜而高興地歡呼雀躍;在書中,我知道了人類的進化歷程,“目睹”了清朝末代皇帝傅儀的真面容,看到了撒哈拉大沙漠的變幻莫測,懂得了金字塔和萬里長城這些奇跡的由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讓我增長了閱歷,陶冶了情操,明白了事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的毅力使我驚嘆,《三個**手》中達德尼昂四人的友誼令我敬佩,《神秘島》中史密斯和他的伙伴的智慧、勇敢值得我學習
……。
從幼兒園到現在,在我的成長之路上,每個日子都是充滿陽光的,夢是多彩的,笑是開心的,哭是認真的,心是誠摯的。如今,伴隨著成長,內心的希望猶如天上的星星一樣,燦爛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