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梆、梆……”賣豆腐的梆子聲在這偏遠的小山村此起彼伏,這是我多么熟悉的聲音啊!我家就是靠賣豆腐富裕起來的。我爸爸是民辦教師,每月只有幾十塊錢的工資,稱鹽,買油,日常應(yīng)酬,哪里不花錢呀。常常是爸爸的工資還沒發(fā)下來,就早已花出去了,日子過得可緊巴了。
有時,我要買個本子,買瓶墨水什么的,媽媽總是叮囑我不要浪費筆墨紙張。爺爺、奶奶看到我家日子過得這樣緊,養(yǎng)老的錢從來沒跟我爸爸媽媽要過??砂职謰寢屝睦锒嚯y受呀!一天晚上,爸爸媽媽商量著也賣豆腐。
用豆渣來養(yǎng)豬,改變這不景氣的日子。就這樣,我們家也賣起了豆腐。
爸爸一向是工作第一,從不因家里的事情耽誤學校的工作。這做豆腐養(yǎng)豬的活就落到我媽一個人身上。她天天早起晚睡,忙了這樣,再忙那樣,常常累得腰酸背痛。
每天晚上我上床睡覺時,還看到媽媽在簸豆子,清早我醒來時,媽媽已把豆腐做好了。做豆腐可真不容易呀!冬天,水刺骨的冷;夏天,又熱得汗流俠背。靠著勤勞,媽媽連干了三年,終于改變了我家的面貌。
吃不愁,穿不愁,買上了家用電器,還添置了一些新家具。同樣是想靠勤勞致富,可也有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聽爸爸說,“文革”那陣子,就不允許賣豆腐,說什么這是“資本主義的尾巴”。
那時,這小山村的梆子聲便銷聲匿跡了。如今,“梆、梆、梆……”的梆子聲又響起來了。我愛這山村的梆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