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哥們……”我后面的于成又在扯我的衣角,還不是想抄我的作業,我可不愿再為他背黑鍋了,上次讓我這個“互助組”的組長顏面盡失,至今別的小組的成員還在笑我們呢。
有一次,老師組織我們進行一場攻關游戲,其中出現幾道數學題,我這個組長當時一陣暗喜,因為那種題型對我們這組來說真是小菜一碟,當時于成是胸有成竹的走上去,我們對他也是充滿信心,結果讓我們差點把肺給氣炸了,題目是這樣的:爸爸今年32歲,是兒子年齡的3倍還多2歲。兒子今年幾歲?他用32乘3有加2,結果是68歲,同學們都哄堂大笑,哪有兒子比爸爸還大的啊?這個可氣的小馬虎!
更可氣的是發生在作文課上的一件事,老師讓我們寫一個我們最熟悉的人,大家都開始打稿子時,于成卻悄悄地拿出《故事會》放在語文書底下,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我提醒他快點寫作文,他卻詭秘地說:“你別為我著急,山人自有妙計。”鬼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沒過幾天,老師給我們讀了一篇題目叫《我的爸爸》的作文,文中寫到:“我的爸爸三十來歲,花白頭發,滿臉的皺紋像刀刻似的,彎彎的脊梁像一把張滿的弓,他經常梳著倆根羊角辮,紅紅的臉蛋像大富士蘋果似的,他最愛穿那件紫羅蘭色的連衣裙……”大家都笑得喘不過氣來,再看于成的臉像是關云長再世,恨不得立即找個地縫鉆下去,活該,誰讓他平時不注意觀察,寫作文專門找作文選來“移植”,還美其名曰:克隆,加上他平時比較馬虎,同學們便送他一個雅號叫:“馬克”。
唉,這個“馬克”真讓我這個組長傷透了腦筋,他什么時候才能甩掉“馬克”這頂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