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車的高峰期間,你曾遇見過溫暖的瞬間嗎?
8月23日,在杭州的K192公交車上,一對夫妻站在一個有座位的小伙子旁邊,妻子抱著半歲大的孩子,車廂廣播斷斷續(xù)續(xù)響起4次“請給有需要的乘客讓個座,謝謝!”小伙都沒沒反應,撇頭望著窗外。聽見婦女的抱怨,小伙便看了婦女幾眼。突然,丈夫大罵:“看什么看!”緊接著連扇了小伙5個耳光,小伙被打得鼻血橫流,鏡框竟也被打飛,斷成幾截。小伙子被打后,一聲不吭地呆坐在位子上。可當時場景,觸目驚心,相信車上的乘客,也被這一突如其來的一幕嚇呆了。
如果那個不讓座的年輕人真的是一個殘疾人,那么又會有多少人為之打抱不平呢。在人們倡導文明道德社會的同時,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事。而不應該打著“正義”的旗號,去做那些有失個人品格的舉動。不讓座,本是那個年輕人的錯誤,而男子打人這一舉動便把年輕人變成了弱勢與受害者,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道德的強硬的打人者。
這種“正義的怒氣”,正如胡適先生也描述的:那些自以為代表著正義,就大義凜然。自己認定的主張是絕對的正確,而一切與我不同的見解都是錯的,一切專斷、武斷、不容忍、摧殘異己,往往都是從這種“正義的怒氣”出發(fā)的。那個打不讓座者的人,顯然身上就帶著這種“正義的火氣”。不讓座的人,在他眼里就成了敵人,成了需要受到教訓的不道德者,于是他便理直氣壯地打起了人——你不讓座,而且是不給抱孩子的讓座,在廣播提醒后還不讓,自以為受害的道德沖動在缺乏克制和理性下,就變成了一種行為上暴力的沖動,于是火冒三丈大打出手。
在這個事件之后,我想說:請管好我們自己的沖動,還有那一份愚昧無知的“正義”。“請為老弱病殘孕讓座”,這樣一個熟悉的聲音。“老奶奶您請坐”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語。一個起身的動作,一個理解寬容的微笑,
一句溫暖的問候,一種尊老愛幼的文明。“舉手之勞,給人玫瑰,手有余香……”這些我們都明白的道理,卻在念念不忘中被遺忘了嗎?但我相信,在我們大力倡導社會文明的同時,一定有人在為之努力,但是。在我們努力的同時,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包容與寬容------年輕人覺得自己上下班很累,學生們背著重重的書包學習了一整天,他們與別人一樣,希望得到一個座位,供他們一個短暫的休息的座位。
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在要求別人為自己著想的時候,請先自己多為別人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