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童年本應充滿無憂無慮,充滿美好的憧憬。但在作者高爾基的筆下他的童年與平常的孩子相比,反倒不是快樂的,并還是欺凌與屈辱的。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以他自身的經歷為原形所創作的。而《童年》則講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從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是從父親死后,“我”與母親相依為命,投奔外祖父寫起,一直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而結束。整篇小說,生動再現了當時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阿廖沙的童年是艱辛的,母親將幼小的他丟在外祖父家中,自己則去了別處。
在外祖父家中,阿廖沙體會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殘暴。小說讓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即使環境受到了限制,命運也還是可以靠自己來改變的。雖然阿廖沙生活在環境如此惡劣的外祖父家中,但是小小的阿廖沙依舊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一個人的幼小品質將決定他的一生。不能在好或壞的環境中樹立起好的品質,那么他的人生將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當然,小說中的阿廖沙之所以能在黑暗中充滿光明,一個人物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那就是她—阿廖沙的外祖母。外祖母是一個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對誰都能忍讓的人。在生活之中,她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的心。正如高爾基后來寫得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了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對他的影響,也奠定了阿廖沙的人生。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公平,但心中一定要有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加之好的影響,人生就會產生火花,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奇跡。